宝宝小睡短算得上是众多睡眠问题中的“王炸”,哄睡20分钟,放床上不到40分钟,醒了!
小睡短通常会和抱睡、摇睡、奶睡、落地醒合并出现,所以解决起来不能太贪心,集中主要精力,想办法延长小睡时长就行。
01
不是所有的小睡短都是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小睡短都是睡眠问题,都值得我们焦虑不安,比如以下两种情况:
1、新生儿阶段的小睡短
新生儿的睡眠周期是40-60分钟,睡眠模式是先进入快速眼动阶段,容易受干扰。
所以一个小觉睡个40多分钟就醒来很正常,醒来以后他要吃奶,吃完奶清醒一会儿又睡过去了,吃吃睡睡循环。
3、天生小睡短的宝宝
展开剩余90%许多孩子的睡眠都是单周期的,无论您尝试何种方法,也没法延长他们白天小睡的时间,但是看上去他们很适应这种休息方式-----《宝宝不哭之白天小睡秘诀》
在睡眠方面,宝宝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宝宝小睡就是天生的短,虽然短但是不影响他的生长发育,情绪认知等方面,那就是正常的。
如何判断宝宝是不是天生小睡短?
◆孩子醒来以后的精神状态很好,情绪很稳定,醒来的时候不哭,很高兴,如果小睡不够的孩子醒来以后会闹觉。
◆孩子在下一次小睡之前,或者夜间入睡之前没有极度疲倦的情况,不闹人不闹觉。
◆整个一天的睡眠时长是充足的,生长发育也是正常的。
以上就是小睡短但是正常的情况,不需要我们焦虑。
除此之外的小睡短,则是需要我们花点心思去了解其底层逻辑。
02
宝宝小睡短的1个底层逻辑
3个主要原因
宝宝小睡短的底层逻辑是:孩子无法自己完成睡眠周期的转换及延续。
一整段睡眠是由好几个睡眠周期循环链接起来的,一个睡眠周期结束到下一个睡眠周期开始之间,会有短暂的觉醒。
这个觉醒的阶段,我们会调整睡姿、感觉一下周围的事情。
对于成人来说,我们有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这个觉醒的存在,比如你可能不会记得一晚上你换了多少种睡姿。
对于婴幼儿来说,这个觉醒的阶段确是极大的挑战,有各种原因会造成睡眠周期延续不上:
1、入睡、觉醒环境有差异
睡眠环境包括:入睡时候的地点、哄孩子入睡的人、哄睡的方法。
婴幼儿对自己入睡时的环境和睡眠周期短暂觉醒时候的环境有非常敏感的察觉能力。
入睡时候,婴幼儿是在家长的怀里,在客厅里,短暂觉醒时候,他们发现自己躺在了卧室大大的床上。
睡眠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不对,这不是我刚睡着的样子,我得醒来确认一下自己是否安全。
有人可能会说,晚上我也是抱着孩子哄睡,睡着以后再放到床上的,为什么晚上孩子就不会出现小睡短的情况呢?
首先不排除有的孩子白天小睡短,晚上也会出现频繁醒来的情况。
其次,晚上和白天不同,晚上有生物钟强制执行,孩子无论如何都会睡着的,但是白天就不一样了,小睡有可能会硬抗过去,不睡了。
2、极度兴奋、过度疲倦下入睡
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在床上自己入睡,也就是说睡眠环境前后是一致的,但是依旧小睡短,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需要考虑:
清醒时间是否过长,孩子是否在极度疲倦或者极度兴奋下入睡的,累积的睡眠压力会影响小睡质量,造成小睡短,睡后大哭。
极度兴奋是过度疲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代表孩子真的开心的睡不着。
当你看到孩子异常兴奋、激动的话,赶紧降温哄睡才是正解,同时也要做好迎接“狗眨眼觉”的出现。
3、自主入睡能力很弱(或者为零)
我们大部分的父母都会不自觉的剥夺孩子自主入睡能力的习得机会,因为我们太习惯奶抱摇这些方式了。
不过我个人是不反对这些方式的,我一直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成长阶段问题,是一定可以随着成长有所改善的。
所以,大部分的婴幼儿自主入睡的能力基本为零,可能到了2、3岁以后才会自主入睡,没有自主入睡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睡眠周期转换的时候,孩子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继续睡下去。
我们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自主入睡能力呢?
◆好心办坏事,剥夺孩子尝试自己接觉的机会。
很多家长只要一看孩子开始哼哼唧唧,扭来扭去,有点动静了,就立马冲上去开哄。
实际上,有可能,这个孩子哼唧几下,动几下就继续睡过去了,我们的“哄睡”反而会把孩子弄醒来。
◆不断叠加的高级别哄睡方式,比如:边走+边摇+边拍+边唱歌。
当多种方式一起上阵的时候,意味着孩子需要的安抚级别越高,自主入睡的能力越低。
03
延长小睡时长的方法
如何延长小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进行:
◆一个是长线发展
长线发展的根本是孩子大脑、神经、认知、肢体各个方面的不断完善,各个睡眠问题最终都能得到解决。
◆一个是短期应急
毕竟大多数家长对小睡短很头疼,小睡短也影响到了孩子的睡眠质量,那我们就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尽量保持入睡、觉醒的睡眠环境的一致性
首先我们需要保证哄睡的地点始终在卧室,而不是其他房间。
对于新生儿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包裹法、白噪音法来保持睡眠环境的一致性,这个阶段也是比较好操作的,效果也很明显。
对于一直采用抱摇、走晃拍的方式入睡的孩子,要做到睡眠环境前后一致不容易。
我的建议是先不必追求解决小睡短的问题,而是在保证小睡时长充足的前提下,将安抚手段逐渐降级:
◆先降级为抱着站拍,不走摇,大约一周以后,孩子适应了不走(如果孩子不接受,那就换成抱着走+拍,不摇)
◆再降级为抱着坐在床边拍,大约一周以后,孩子可以接受大人抱着自己坐在床边轻拍
◆再降级为斜躺着抱着孩子,轻拍,这一步很不容易,因为很多孩子有落地醒,把孩子放到床上的时候就是醒来的时候。
所以这一步不强求,可以结合改善落地醒的办法同步进行,详见宝宝一放就醒、比雷达还灵,解决落地醒的大招竟然藏在一个器官里
降级的目标就是实现我们可以陪着孩子躺在床上,拍睡,入睡时候的环境是床上,身边有大人,短暂觉醒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在床上,身边有大人。
接下来说奶睡,奶睡和抱摇睡不太一样,它的睡眠环境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睡着时候有奶,短暂觉醒时候没有奶(大部分奶睡的宝宝都是和妈妈面对面躺着,吃奶睡着的。)
如果你不介意奶睡,那么可以等到戒除奶睡的时候一并解决,同时可以解决的还有因奶睡导致的夜醒、夜奶。
如果你介意奶睡,可以参考后续更新的戒除奶睡的文章,我会详细说明。
2、使用“提前干预”技巧
我们可以多次尝试在孩子睡眠周期中的觉醒阶段到来之前,给予干预手段,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然后顺利接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具体步骤如下:
◆先确定自己宝宝的睡眠周期是多长,记录孩子犯迷糊闭上眼睛的时间点和醒来的时间。
连续记录4天,能够看到宝宝比较规律的周期时长,比如:30分钟,31分钟,35分钟,30分钟,那30分钟就是他的睡眠周期时长。
◆在他即将要醒来,也就是睡眠周期时长的之前5-10分钟,还没有要醒的表现(哼哼唧唧、扭来扭去、砸吧嘴等迹象)。
压住宝宝的肩部和手,或者拍拍,或者抱起来哄,把短暂觉醒的机会直接掐掉。
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
我们干预的时候,有可能会把原本没有醒来的宝宝弄醒了,但是他会很快又睡过去。
经过多次尝试以后,是有机会改变孩子睡眠周期的转换习惯,不依赖我们,自己睡过去。
3、使用“先等一等,再干预”技巧
这个技巧乍一看和上面那个技巧有点矛盾啊,我怎么知道应该是提前干预,还是等一等?
两个技巧的区别在于:小睡时长是否规律。
上一个方法适合小睡时长比较规律的,你可以精准预判他啥时候就该醒了。
这一个方法适合小睡时长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的,你根本不知道他今天能睡多久,昨天睡了30分钟,前天睡了45分钟。
那就等到宝宝自己出现要觉醒的信号的时候,先按兵不动,静静地观察一下,看他是否能自己睡过去。
如果不能,开始有哭的迹象了,再去拍、抱起来哄,让他再次入睡。
这部分和接觉的原则很相似,如果宝宝醒来了,不哭不闹,就那么安静的醒来了,再哄睡也睡不着,那就作罢,开启玩的环节。
如果宝宝明显就是没睡醒,哭闹的话,我们可以使用一切办法给他把这一觉接上,比如:继续抱摇、奶睡、放在婴儿车里推着睡等。
最后一啰嗦:
不是所有的小睡都需要延长,比如晨觉、黄昏觉这两个小睡。
本身就应该控制在40分钟左右,不易睡得太长,所以这两个小睡不需要延长。
而午觉、或者2次小觉的上午、下午觉,1次小觉的午觉,都属于长小睡,应该要睡2小时左右,那我们就可以使用技巧去延长。
发布于:陕西省天金策略-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专业杠杆配资-天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